一所由心理学驱动的学校

本文已影响2.26W人 

《银河帝国》据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故事中操纵人类命运的是“心理史学家”,他们通过精密的运算,预测了巨大银河帝国的覆灭,预言了新的帝国的建立,推动世界的发展。这部鸿篇巨制之所以被归类为科幻小说,不是幻想小说,不是玄幻小说,是因为故事中的逻辑发展是有据可依的,心理学确实有着强

其实我们在读《夏山学校》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到,尼尔是个真正的心理学家,是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他最擅长的是发现孩子的心结,并轻轻的解开它。虽然尼尔在履历上体现出来的是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但是在夏山学校中,从建校之本到教育手段,从日常观察到个别谈话,都是心理学中的疗愈方式。

一所由心理学驱动的学校

▲尼尔的讲故事时间,20世纪30年代

夏山的立校之本

任何教学要想有所建树,首先要确立的必须是教育目标。教育目标连接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发端,教育成果则是最终呈现出的学生的行为结果。夏山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呢?尼尔的教育目标是以心灵教育为根本理念的,他要培养的是自由的、无所恐惧的孩子。

夏山是个什么学校——

“它最的优点是培养出了未被恐惧与仇恨摧毁的健康自由的孩子。”

“在开始采用哪些方法时,心理学还是一门无人知晓的科学”

“所以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

“我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看到它培养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

“我们只是对孩子有信心的家长、医生和教师,决心不以错误的干扰阻止孩子心理和胜利的发展。我们也是卑微的人性真理的寻求者。”

一所由心理学驱动的学校 第2张

▲夏山学校的学生投票表决

尼尔谈到的“自由”、“恐惧”应该放到心理学背景中,作为心理学概念来理解。

自由是什么?

“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如果是受到了外界的强制和干涉,就是不自由了。这个自由的准确称呼是自由意识,这是人的基本权利。自由意识下,无论自由意识会带来什么后果,人都会自愿承担,这就是人的如意选择和尊严。无论基于什么目地,对自由意识的干涉都是违反人的本性的邪恶行为。”

一所由心理学驱动的学校 第3张

▲学生们自己制定游泳池规则,玩得很开心

由此可见,自由来源于人的感觉,自由关乎人的尊严,自由的概念关乎心理学、伦理学、哲学。仅仅是关于自由的概念,就著述无数。但是到了尼尔那里,说的就特别简单又容易理解:

“孩子们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生活。”

“不自由的孩子:受到严格制约、刻板训练和压抑的孩子,是不自由的孩子。

“什么是自由发展?它相信人性的善良,相信原罪不存在,也从未存在过。

“自由的意义是:在不妨碍别人自由的情形之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你能完全自律。”

恐惧是什么?

关于恐惧,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书籍中找到明确的定义: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的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恐惧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担惊受怕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恐惧心理就是平常所说的‘害怕’。”

之所以心理学家对恐惧心理的治疗研究一直颇为热衷,是因为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然后才产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因此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就是恐惧心理。

另一方面,恐惧会使人的知觉、记忆和思维过程发生障碍,失去对当前情景分析、判断的能力,并使行为失调。如旅馆失火时,住在旅馆的人常常显得慌乱、紧张、不知所措、争先恐后往外跑,跑不出去就跳楼。”

一所由心理学驱动的学校 第4张

▲”这儿有一个叫尼尔的家伙,我挺喜欢他的“

心理学书籍中会有专门的章节分析恐惧以及恐惧带来的心理疾病。

在《夏山学校》中,尼尔用专门的章节《恐惧与伤害》讨论了恐惧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以及恐惧是如何伤害到孩子们的:恐惧会让孩子们焦虑,这会影响他们的性格,如果他们害怕,他们可能会变得懦弱、说谎、有破坏行为、也有可能往另外的方向发展,就是试着去贿赂让他们害怕的人,变成一个永远在逢迎讨好中生活的人。

那么恐惧是哪来的呢?带来恐惧的通常是压制,其中尤以对性的压制产生的危害最大,被压制的欲望永远是一种未被满足的愿望,即使下潜到潜意识中,不被人直觉,但是也永远不会消失,就像一根刺,横亘在生命的发展中,在仇恨的滋养下生根发芽,变成一片荆棘。除了发育过程中性行为受到的压制,宗教教育和道德训练也会带来压制:“宗教因人类不能也不愿意面对他的潜意识而产生、兴盛。宗教将潜意识边城魔鬼,同时警告人逃避它的 引诱……对一个孩子来说,宗教差不多永远 意味着恐惧。”“小孩的道德观念也不应该收到催促,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的。”

一所由心理学驱动的学校 第5张

▲夏山学校的学生们,2003

在章节的结束部分,他这样说:“养育一个没有心结的孩子并不困难,首先你必须使孩子摆脱恐惧,并且没有罪恶感。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消灭恐惧反应,但至少可以替孩子除去哪些不必要的恐惧,像对惩罚的恐惧,对愤怒的上帝、愤怒的家长的恐惧。”

尼尔采用的心理学技术手段

尼尔说:“夏山是一座岛,它也必须是一座岛。”一个什么样的岛?——一个充满了爱的岛。尼尔的教育工具或者说教育手段就是“爱”。只不过这个“爱”也要放到心理学角度来理解。

什么是爱?春雨、阳光?蜡炬、春蚕?奉献、牺牲?

不,这些都不是爱。

爱是认同,是赞赏,是给予自由。所有的阳光、春雨都是由上而下的压制,所有的蜡炬、春蚕都是以死亡来要挟,所有的奉献和牺牲都是用付出在逼迫。这些都是压制。

一所由心理学驱动的学校 第6张

▲游戏的宽敞场地

那什么是爱,我觉得真没有哪种描述有舒婷的《致橡树》说的清楚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爱,必须是建立在平等独立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在心理学中谈到的爱,我认为就是“接纳”。我们要爱孩子,首先要先爱自己,接纳现实中种种不完美的自己。尼尔说:

“如果你不认可自己,你是否能认可孩子?如果不了解自己,你便不可能认可自己,你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了解的越清楚,认可自己的可能性越大。”

“做家长的一定要变成一个独立的人,他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这很不容易,因为一个人不仅是他自己,也是他所有遇到的人的混合体,他会学到许多别人的价值观念。”

“无论孩子是什么样子,你都得接纳他,要绝对避免把他和你自己做比较。”

这些话说的清楚,想一下好像也很简单,不就是“接纳”自己吗?不就是“接纳”孩子吗?我能做到。——可这真的是知易行难啊!

台湾的圣严法师在圆寂前留下十二字开言:面对他,接受他,解决他,放下他。这十二字真言描述的正是心理学中“接纳“的心理过程。如果你认为你能接纳自己,请闭上眼睛,想自己的一个缺点,然后问自己,你能面对这个缺点吗?能接受吗?解决了吗?放下了吗?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那么很遗憾,你没有做到“接纳”。

“接纳”这么难,怎么办?也不用慌张焦虑。

一所由心理学驱动的学校 第7张

▲尼尔和他的学生们,20世纪30年代

心理学在描述测评人的心理状态时,是没有明确的分界标准的,基本采用的是临界状态。如果把人的心理状态描述成一个由白色渐变成灰色再到灰色的色带,那么纯白透明的部分代表心理毫无问题的人,灰色部分代表有心理困扰,那么临近黑色就属于心理疾病了,也就是所谓的精神问题。

现实状况是,纯白色的人是没有的,正常人基本都在灰色地带,会有一些心理困扰,可以自己排解掉,也可以通过倾述、咨询得到帮助,进而解决困扰。问题在于,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状况百出的状态,按下葫芦浮起了瓢,困扰会接连出现。所以正常人都是在灰色地带的,只不过是灰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很不幸,我们的心理进入了黑色地带,那么基本就无药可医了,也许终生需要依赖精神类药物。

谈到这里,我们才可能理解尼尔所说的“爱”与“自由”。爱就是接纳,这也是为什么夏山学校前期实际上是一所疗愈孩子心理的学校。尼尔在用新兴的心理学方法,帮助这些孩子重新获得健康的发展。“自由”就是不压制,不压制就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困扰,孩子们会自发的接纳自己,进而达到极佳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夏山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

“健康自由的孩子不害怕未来,他们会高兴地迎接它,他们的下一代也不会有那种杞人忧天的病态,而能勇敢的面对现实。”

由《夏山学校》来审视自己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些什么?财富?社会地位?特长?学历?

尼尔说:“人类的希望在于父母愿意为最佳选择开展行动,那样他们就能够觉醒,站在孩子那一边,让孩子在工作、学习及爱情等方面都朝着自由的方向发展。”

如何展开行动?——自觉。

“自觉是摆脱偏见和幼稚的挂念,或者说可能摆脱,因为没有人能完全避免早期生活经验带来的影响。自觉意味着能透过事实的表面看清真相,因为情感上的依恋,所以家长对孩子很难做到自觉。……家庭的不良影响值得是对孩子的思想和感觉没有正确的评价和认识。……避免孩子性格扭曲、恶性循环的唯一道路,就是给自觉的父母有关孩子自由发展的早期指导。”

一所由心理学驱动的学校 第8张

▲孩子们可以尝试冒险活动

如何自觉?——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阶段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行为的心理动机,我们才能避开周围人的指摘,坚定的站到孩子那一边,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接纳。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一些分析自己的心理学方法。只有能够明晰自己心结,才不会产生恶性循环,才能努力做到接纳自己。

可是,心理学该怎么学?

读书,读理论书,读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把自己从头到脚武装成一个专家。也许这在别的行业行得通,但是在心理学,行不通。自己的心结,自己是找不到的。我们需要一个让人信任的、懂心理学的、清醒的旁观者。他能帮你找到心结并且进行疏导。也就是说,我们可能需要一位心理咨询师。可是,我们或许没有充分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财富去请一位心理咨询师来指导,或者根本就没必要去请一位心理咨询师来分析自己。作为普通正常人,我们也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的去分析自己的潜意识。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小的技巧,学着使用一些易于操作的分析工具,来帮助我们面对自己的情绪,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扰。

就个人亲身经历来说,我认为意象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助人助己的办法。

什么是意象心理咨询呢?——一言难尽,只能给大家推荐一些相关书籍和资料,以供有兴趣的朋友学习。

推荐书目

《你有几个灵魂》

《我是谁》

《人是什么》

《意象对话心理治疗》

意象对话心理治疗简介

心理障碍的发生虽然大多有一些心理应激、挫折事件等诱发,但更主要的因素是与当事人的消极思维方式有关。认知理论认为,在儿童时期,我们形成了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在这个时期如果有人说我们“笨”、“不可爱”,我们就会形成这样的基本观念。随着年龄增长,消极的自我看法经常是被压制或是被隐藏于潜意识中;但当某些重要生活事件发生时,儿童时期形成的消极信念和记忆就会被激活,内心就会完全被挫折、失败、无能或羞耻感占据。

用荣格的话来说就是人并非是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潜意识的控制。潜意识不仅具有负面效应,同时也具有积极作用,能赋予人创造力和独立本能。但是人不可能直接意识到潜意识。

这些消极信念和记忆可以借助意象反映出来,如:“房子是黑色的”,“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或屋子里“有坑”,“有烂树叶”,“有蜘蛛网”,或者是“虫子”,窗户“小”或“没有”, “关着”。而当他们在治疗师的诱导下产生建设性、创造性的新意象,就是从潜意识层面来学习、改变过去有缺陷取向的思维,而着手建立资源取向的、建设性思维的过程。这也就是意象对话治疗技术。

意象对话的思想未源

意象对话主要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在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技术。意象对话是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治疗者使用不经解释的象征性意象与被治疗者进行心理交流,从而了解被治疗者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然后通过认识意象、调整意象、诱导新意象等方法予以处理。

意象对话的基本方法

意象对话的操作方法灵活多变。象征性意象是潜意识所用的词语。掌握了“意象”,我们就可以应用深层人格的语言来“对话”。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5步:

第一,引入,也就是建立咨访关系。心理咨询工作者首先要对来访者简要说明这个方法,并尽量消除对方的顾虑和担心。告诉来访者不要刻意地、努力地想象,而应放松,让意象自动浮现在意识中,在想象过程中不要询问咨询者自己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以免中断想象过程。然后让他放松,坐的姿势要舒服些,调节一下呼吸,闭上眼睛,放松下来后,就可以开始想象了。

第二、来访者做想象。心理咨询者可以先设定一个起始意象,让来访者想象。

例如一个我们常用的起始意象是看“镜子”中的自己:“请想象你在一座房子里,墙上有一面镜子,那是什么样子的镜子?”,当来访者说出镜子的样子后,我们再诱导说:“实际上这不是普通的镜子,而是一面有魔力的镜子,现在你站在镜子前,看到镜子中出现的不是你现在的实际样子,而是另外的东西,那会是什么?”这些起始意象是针对某些特殊问题的,相当于投射性的测题。例如“镜子”在这里是自我知觉的象征,当我们说“镜子里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对方的原始认知中,就把这话理解为“你心目中的自己是什么?”,来访者的意象就是他在人格深层的自我知觉。根据来访者想象出的东西,就可以判断人格深层对自我的认知。设定的起始意象还有很多,分别可以探索心理的不同侧面。比如看树、动物、花和昆虫,看房子等等。

第三,意象的分析。来访者想象的意象都有象征意义,心理咨询者可以分析其象征意义,但是他们一般不对来访者解释意象的象征意义。不对意象解释的好处是,避免打断想象的过程,避免理性化的分析,也避免了来访者不接受某些解释时的阻抗,使心理调节的过程更为顺畅。

第四,诱导,就是用象征性意象诱导来访者改变。比如在看“树”这个意象中,来访者看到的那棵树是枯萎的,没有枝叶的,咨询者可以通过这样的诱导来使来访者改变:“你慢慢的走近它,亲切地微笑地看着它,看看它有什么变化”、“阳光照到树上了,你给它浇水、施肥,看看这棵树有什么变化”等。让来访者从起初的自卑、没有生命力,通过增强心理能量的意象变得自信起来,悦纳自己。

第五、强化练习。我们还需要布置一些意象作业,让来访者回去练习。意象也是一种行为,一种心理内部的行为。一个新的行为模式要建立,不是做一次新的行为就可以的,而需要多次重复新的行为;同样,一个新的意象要替代旧的意象,也需要多次想象这个新的意象,需要多次在想象中改造一个旧的意象。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