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标签,家长不要随便贴

本文已影响2.55W人 

对孩子来说,所谓的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对孩子有多重要,父母们需要在孩子的幼年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缺乏安全感会有什么影响?

关键词:安全感

“安全感”绝对是妈妈口中的高频词,各方教导谆谆告诫妈妈们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各路专家也会针对孩子一些言行表现给出诊断:“这个孩子缺乏安全感!”;很多妈妈在自述孩子时也会提到孩子的表现好像缺乏安全感。

提问一:

“孩子一岁半,我出差两周没有看到孩子,回到家,孩子好像对我并不热情,非常冷淡地打了招呼就继续玩自己的玩具,这孩子是缺乏安全感吗?”

提问二:

“孩子现在2岁,我们准备2岁半送他去上亲子班。2岁的时候,第一次带他去幼儿园参观,好多跟他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在那里玩的很开心,可是我的孩子却紧紧拽着我不敢上前,他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提问三:

孩子2岁多,在外面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别人抢他的玩具,他也不敢说什么,他自己想玩别人的玩具就让我帮他去要,他自己不敢跟别人说他想玩那个玩具,这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收到的家长提问里,类似的这样问题有很多,有的人可能把安全依恋等同于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标签,家长不要随便贴

关键词:知、情、意、行

事实上,孩子1岁以后,心理发展非常快速。

什么是心理?

心理的过程就是知、情、意。

“知”指孩子的认知,他了解什么,知道什么;

“情”指孩子的情绪、情感,除了恐惧之外,是不是又发展出其他明显的情绪表达;

“意”指孩子的意志力,根据情况他可以做出的策略,得出的结论,表现出来就是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通过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来反推他们知、情、意的内容。

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当他处在完全陌生的环境,见到的是陌生的人,玩的、做的是他从来没有经历过、没有见过的事情,能得出什么的策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是非常不容易做出恰当的反应。

孩子的认知、知识、经验是一点一点在增加, 3岁以前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害怕,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而比较困惑,因而行为上显示出来的退缩,未必完全是害怕,更不是缺乏安全感。

家长可以根据我总结出来的五个“不”去对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不会、不敢、不愿、不想、不能

孩子大多数情况下,有可能是“不会”、“不敢”、“不愿”、“不想”和“不能”。

分析提问一:

妈妈出差两周回来,妈妈自己非常想孩子,热切地跑去跟孩子打招呼。孩子只有一岁半,家里一定还有别的依恋人,别的主要养育人,否则的话,妈妈也不会一下子离开两周。

因为妈妈已经上班,孩子此时对妈妈这个众多养育人之一,已经不是特别黏,1岁半的孩子大多也不是那么黏主要养育者。

孩子此时可能正玩得高兴,只是打了简单的招呼,只是没有妈妈想象地那般热情。这种情形下,明显是妈妈想多了,跟孩子有没有安全感没关系。

分析提问二:

孩子去亲子班参观,真有可能是有点害怕,但这里的害怕并不是安全感的问题,更多是由于有点发蒙。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新的地方,这些人所做的事,都是以前没有见过。

孩子的内心活动更可能是这样的“他们都在这样玩,我一方面受吸引也想过去玩,但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该怎么玩,该怎么进入。这么复杂的闹闹嚷嚷的情况下,我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呢?”

这个处境已经超出孩子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范围,处于“不会”和“不能”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孩子也许不愿意,甚至也不想去参与到亲子班的活动中。如果家长再催促孩子:“你快去,你玩这个呀!”那孩子就会更加表现出“不,我不去,我不愿意!”家长看到听到以后,就会以为我们孩子不敢去玩,是缺乏安感。有这样的一个安全感的标签,家长很顺手就给孩子贴上。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标签,家长不要随便贴 第2张

如果家长不是给孩子“安全感”标签,而是看到孩子的不会和不知所措,家长就可以从如何教孩子玩起来入手。可以亲身示范如何玩;或者自己先和孩子玩,吸引别的孩子参加;或者自己出面结交别的小孩,再把孩子介绍过去等等。

家长也可以评估一下孩子的年龄和表现,如果孩子确实不愿意参加,挑战太大,那就不要逼孩子非得玩不可。

这个回答的分析,可以看到泛滥的安全感说法,会误导家长的判断,反而掩盖事情的真相,耽误家长对孩子的引导。

分析提问三:

2岁多的孩子不敢去抢玩具,不敢去跟另外的小朋友商量玩玩他的玩具。家长只要能把自己放在2岁孩子的立场去想一想,体会和想象一下他的力量,他的经验(在家里可能更多的是别人让着他),一下遇到小朋友抢他玩具的情形,他暂时不会抢回来,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跟对方说我想玩你的玩具,这是太正常的现象了,不能因此就贴安全感的标签。

这里需要妈妈悉心观察和思考,孩子为什么没有照着你想像的那样去反应,是需要教孩子具体的办法,还是需要给孩子解释这是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如何应对等等。

学会分析孩子,不贴莫须有的标签

我做咨询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就是缺乏安全感”,像这种情况我会问她:“您认为孩子缺乏安全感,您能说一下具体的表现吗?”妈妈描述孩子具体表现后,我就用上面提到的知情意行,五个“不”的标准去分析。

希望妈妈们也能够学会这样去分析,看一下孩子当时不做某件事情或者做某件事情,是不是因为不会、不敢、不愿、不想还是不能?

家长如果稍微再细心些,再敏感些,基本都能看透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帮助孩子,还是了解孩子,都有了更准确、更落地的依据,而不是用一些空头的、似是而非的理论,给孩子贴一些莫须有的标签。

有不少家长反映,某著名专家,提出安全感的理论是,孩子小时候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否则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进而得自闭症。自闭症,现在叫自闭谱系疾病,上世纪40年代,在西方,也认为是孩子是缺乏父母关爱而患这种疾病。可是,在80年代以后,就没有人再提这个论调。自闭谱系疾病是由基因缺陷引起,这已是医学界和心理界的共识。担心孩子安全感,尤其是担心孩子会得自闭症的家长可以放心了。

注意:本文适用于0-3岁的孩子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